季 

    季札(前588~前507年),吴王寿梦第四子,春秋晚期政治家。他德才兼备,三次辞让王位,以美德著称于世。馀祭元年(前547年)封于延陵,称延陵季子。后又封州来,又称延州来季子。

    季札天资聪颖,深得父王喜爱和吴国人的信赖。父王意欲传位于他,季札不愿。馀祭四年,季札以使者身份出使北方,历访鲁、齐、郑、卫、晋、徐等国。到鲁国时,欣赏到周代传统音乐、诗歌、舞蹈,季札不仅深谙各种乐曲,且心领神会,分析了周与诸侯列国的盛衰大势;出访齐、郑国时,季札忠告晏婴、子产,早日隐退和以礼让为先,使他们免于一难;当他到晋国时,一路见到田地荒芜,便知君主残暴,三分晋国势所必然,劝叔向好自为之。经历史验证,季札的预测都是准确的。后人评论:“晏子、子产、叔向皆春秋之良也,而札皆有以规之,则札之人物当在晏子、子产、叔向之上。”

    周景王十八年(前527年),吴夷昧死。夷昧的儿子僚即位,可是诸樊的儿子光心里不服。他认为先王是为了传位给季札才传弟不传子的,如果要传子我早就当上吴王了,怎能轮到僚呢?于是就暗暗结交心腹,积蓄力量,准备搞政变夺位。此时,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,投靠了光,并为光物色到勇士专诸,以“鱼肠剑”刺杀了僚,从此光便成为吴国君主。当在闹宫廷政变时,季札正受僚的委派出使在外,他回国后内心非常悲痛,便到僚的坟上表示出使回国向僚复命,以后他便隐居延陵。周敬王十三年,卒于延陵。季札死后,相传孔子为季札写了墓碑:“呜乎有吴君子。”唐玄宗时殷仲容妄加“延陵”、“之墓”,形成“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”,称季子碑(又名十字碑)。

     

    包咸(前765年),字子良,会稽郡曲阿人。年少时,远赴长安求学,受业于博士右师细君门下,研读《鲁诗》、《论语》。王莽新政末年,因避乱返归故里,途经东海郡时,遇赤眉农民起义军,遂被拘执。一连数十天,他从早至晚诵读经书自若,义军甚感奇异,不忍加害而将其放行。于是暂住东海郡,立学舍收徒授业。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,他回到曲阿故里。郡太守黄谠久闻他的儒学名声至隆,遂遣子上门求学。

    包咸品行高洁,儒学精深。返回乡里后,举孝廉,除郎中。建武年初,又被召入朝廷,人授皇太子刘庄<论语》,并作章句分析解释。官拜谏议大夫、侍中、右中郎将。建武中元二年(57年),光武帝驾崩,太子刘庄即位,史称汉明帝。作为皇帝的恩师,包咸倍受尊敬和器重。永平五年(62年),迁升大鸿胪。每次晋见汉明帝均赐以几杖,人屏不趋,赞事不名。明帝遇到经书上的疑点,往往遣小黄门到他家直接求教。明帝见包咸生活节俭清苦,常额外赏赐一些珍玩束帛,增加一些俸禄,而他总是将这些散发给贫困的儒生,自己节俭如故。永平八年,包咸病重,明帝亲自驾辇临视,不久病卒,享年72岁。著作有<论语章句》、《鲁诗章句》传世。

 

    韦昭(204273年),字弘嗣,丹阳延陵人。他从小聪明好学,博览群书,精通史籍,好文章,是历史上的儒林名士。

    三国吴大帝孙权在位时,韦昭任尚书郎和太子中庶子等要职。会稽王孙亮即位后,任太史令,编撰《吴书》。景帝孙休执政,任中书郎、博士祭酒,命其校定众书。末帝孙皓继位后,封韦昭为高陵亭侯,任中书仆射侍中,兼领左国史。韦昭历经东吴4代帝王,是我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。

    韦昭一生以司马迁为楷模,不趋炎附势。未帝孙皓为光宗耀祖,命韦昭为其父作纪。韦昭说你父未作过皇帝,只能立传”。孙皓大怒,对韦昭破口大骂,韦昭终不肯给其父孙和作纪。从此,孙皓对韦昭耿耿于怀,动辄借故训斥,并决意对他治罪。韦昭便请求辞去侍中和左国史职,让他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,可孙皓就是不答应。

    孙皓喜欢酒后让侍臣们出难题嘲笑戏弄公卿大臣,以揭露别人的隐私取乐。韦昭是个正派人,对此十分反感,便只是提经典涵义方面的问题加以敷衍。谁知这也没有逃脱厄运。一次,孙皓勃然大怒,说韦昭抗旨不从,不行诏命,韦昭被关进大牢。其时,韦昭正编纂《吴书》,经过寻按传记,考合异同,采摭耳目所及,写成《洞记》13卷和《官职训》、《辩释名》各1卷。请求孙皓准许他将这些撰著上交朝廷,希望能借此获得赦免,完成《吴书>。撰著交上后,又遭孙皓怒斥。凤凰二年(273年),韦昭终被杀害。

    韦昭著有《国语注》、《孝经注》、《百官训》等。

萧子显

    萧子显(488537年),字景阳,南兰陵人。南齐永元末年(501年)拜给事中,南梁天监元年(502年)任参军、主薄、录事。后历任建康令、丹阳令丞,至中书郎、黄门郎、宗正卿等。中大通三年(530年),晋升长史兼侍中。同年,领国子博士、国子祭酒,加侍中。中大通五年,迁任吏部尚书。仁威将军、吴兴太守等职。

大同三年(537年),子显病故,时年50岁。追赠为侍中、中书令,谥骄。 

  萧子显好学著文,颇具才气。曾撰《鸿序赋》、《梁武帝萧衍传>。著有《后汉书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南齐书》以及《文集》20卷。

     

    萧统(501531年),字德施,小名维摩,南兰陵人。梁武帝萧衍长子,梁天

监元年(502年)十一月立为太子,史称昭明太子。

他天资聪颖,3岁读《孝经》,5岁背诵《五经》,7岁人国学读书,过目不忘。长大后,善文,著有《文集》、《英华集》、《古今典诰》与《昭明文选》,其中《昭明文选》被后人称之为文学总集之弁冕,是我国最早的历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。

   萧统,性宽厚、容众,平断刑狱,多予宽恕。年12岁时的某一日,他来到内省,刚好看到狱吏在判案。狱吏见太子到,赶忙让座。太子将桌上案卷翻阅后。对狱吏日:是皆可怜,我得判否?答日:可。萧统取笔判之:凡死罪者,判杖五十;凡轻罪者,开释归田。狱吏见之大惊,即将此事呈告武帝,帝笑而从之。因而世人称他是“太子施仁政于民。”

    平时,他关心百姓疾苦,见贫困者,予以资助。梁普通四年(523年),南朝大军北伐,京城米价上涨。太子命内侍节衣缩食,赈济贫民,并尽制棉衣施贫。如遇有百姓家无钱办丧事,他还出资买棺。而他则生活俭朴,孝顺母亲。

中大通三年(531年)四月,他与姬人(妾)游玩于后湖,姬人荡舟不慎,船翻,人皆落水。萧统既受惊吓又着凉,竟一病不起。是月病故,时年31岁。

   谥昭明。葬于安宁陵。

    萧颖士

    萧颖士,字茂挺,南兰陵人。为梁鄱阳王七世孙。清光绪《丹阳县志》载:“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对策第一

4岁能文,10岁补太学生。观书一览即诵,通百家谱。父曼,以莒丞抵罪,颖士诉于府佐张惟一。惟一说:曼有佳儿,吾为曼获谴也不憾,遂平宥之。” 

  唐天宝元年(742年),萧颖士被补秘书正字,时才学名满天下。后因故劾免,客寓濮阳。当地知名学者知他才学深博,纷纷执弟子礼拜谒,以此授业,时称萧夫子。后被召为集贤校理。唐相李林甫慕其名欲见之,颖士因母丧壤麻拜谒李林甫。林甫见服丧人认为不吉,即令斥去。萧颖士受辱,作《伐樱桃赋》以刺林甫。后迁任至黄陵职参军。

    天宝十一年(752年),李林甫死,萧颖士任河南府参军。是年,日本国派使者入朝,请求“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”。被玄宗婉然拒绝。萧颖士客居金陵时,永王李□召之,不赴。后宰相崔圆始洞见萧颖士爱国之情,授其为扬州功曹参军。客死于汝南旅舍。时年52岁。谥文元。

     

    吴淑(9471002年),字正仪,丹阳人。他幼时爽俊,秉承家学,博览群书,为文敏速,曾任校书郎。

    宋朝建立后,吴被授大理评事。一天,宋太宗召集群臣于便殿应对,出示古碑1编,命吴淑与吕文仲、杜镐释读。淑作《九弦琴五弦琴阮颂》,又作《事类赋》百篇以献,诏令注释,淑分注成30卷呈上。他学识渊博,深得太宗赞许,历任太府寺丞、著作佐郎、秘阁校理、水部员外郎。宋至道二年(996年)兼掌起居舍人事,后再迁职方员外郎。

    太平兴国年间,他曾参与《太平总类》、《太平广记》、《文苑英华》的编纂。其中,《太平总类》编故事4卷,始纂于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三月,于八年十二月,被宋太宗赐名日《太平御览》。此书凡天地五十有五之句的含义,共分55个部门,以此前《修文御览》、《艺文类聚》、《文思博要》等类书为主,条目总计五千,采录上溯先秦、下迄北宋初年的小说作品共7000则,堪称我国古代小说的宝库。《文苑英华》编纂了梁末至北宋初的文章4卷,为《文选》之续篇,体例亦类同纂。全书分赋、诗、歌行、祭文等37类。他还根据《起居注》、《日历》等原始资料修撰了《太宗实录》。《说文正义》3卷、《秘阁闲谈》5卷、《文集》10卷、《江淮异人录》3卷传世。

    吴淑待人宽厚,里中有一与淑同宗者,举家皆死,丢下二女,淑收养如自亲生,长成之后,为之婚嫁。后人皆敬其德。

咸平五年(1002年)卒,时年56岁。

    翟汝文  

 翟汝文(10761141年),字公巽,丹阳人。宋元符元年(1098年)中进士,

无意仕途而布衣故里。北宋大观年间,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,授其秘书郎,出知襄州、齐州、陈州等地,任职中,他为官清正,办事公道。得知百姓疾苦,亲奏减赋,因此深受乡民敬重和爱戴。

    绍兴元年(1131年)八月,翟汝文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。翌年,调参知政事。六月与秦桧同在都堂议事。一次,为议用人之事发生争执,秦叱翟为狂生,翟不为秦桧所屈,即回道:浊气!由此得罪秦桧,被迫去职。

    翟汝文善书画,尤精篆、隶和行楷,其书体沉着、苍劲、豪放,形成了他书法艺术的特有风格。因他拒与秦桧同流并深受其害,其为人受到世人的敬重,其书法作品更为人所钟爱。他每每写字前必先熟思,而后兴发力足,一气呵成。他的行草尤具艺术个性,充分表达其笔墨韵味。因而,文人墨客、士大夫及社会名流临摹和收藏他的墨迹风行一时。他存世书法有行楷《书札》、《宣抚贴》等,其《宣抚帖》收录于著名的《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》第36轴,计14行、106字。此帖酷似苏字,通篇妩媚中藏刚劲,古拙里显灵秀,充分表现出绵里裹铁,藏巧于拙的高超艺术特色。

    他一生著作颇丰,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、元祐遗风。他还谙熟先秦史、汉史及夏、商、周古代礼器礼仪,曾奏乞编集新体,改正《三礼图》,以示后世。刊行于世的著作除《东汉通史》50卷外,还有《圃学》5卷、《广闻》3卷、《人物志》5卷、《忠惠集》30卷。

    绍兴十一年(1141年)卒,谥忠惠,葬于丹阳九灵山。

     

    陈东(10861127年),字少阳,丹阳人。早有俊声,倜傥负气。宋徽宗崇宁二年(1003年)始,先后人丹阳县学、润州儒学堂读书。政和三年(1113年)以贡人太学。

    政和中,朝廷大作雅乐,曾命太学生学习弹奏,择日试于廷殿,并迁官给赏,陈东力辞,日:岂有此事,万一有之,吾可以侥幸进身耶?陈东刚直无私,不戚戚于贫贱,令众学子大为惊叹。

    北宋末年,朝廷宰执蔡京、王黼、朱勔及宦官李彦、童贯、梁师成等植党营私,柄权祸国,妄起边衅。宣和七年(1125年)十二月,金军攻宋,蔡京等坚主和议,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。廿三日,钦宗即位。四日后,陈东率在学诸生数百人奔登闻检院向钦宗上书,首论蔡京、王黼等误国奸状,日:蔡京坏乱于前,梁师成阴政于内,李彦结怨于西北,朱勔结怨于东南,王黼、童贯又从而结怨于金敌,遂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。此六贼者,异名而同罪,伏愿陛下乾刚央决,断自圣志,擒此六贼,肆诸市朝,传首四方,以谢天下!

靖康元年(1126年)正月初,金军围汴京(河南开封),太上皇徽宗以赴毫州(安徽)太清官烧香为名,连夜逃出汴京,蔡京、童贯等亦随徽宗出逃。初六日,陈东再次上书,请追回并诛杀六贼,以正刑典。三十日,陈东又上书,以为朱勔等人罪大谪轻,日蔡京、童贯等六贼“盘根错节,牢不可解”,理当严惩,以平民愤。钦宗为不违天下公议,分别将蔡京、王黼等六贼及蔡京子攸、修赐死、诛杀。

    二月初一日夜,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擅袭金营失利,钦宗移罪罢李纲相。陈东闻讯,于二月初五日率太学生数百人伏阙宣德门,为李纲请命,谴责投隆派李伯彦等卖国行径。书日:在廷之臣,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,……臣等闻纲此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,邦彦等遂得乘间投隙归罪于纲,然一胜一负兵家常事,岂可以此倾动任事大臣?”当时,汴京军民十余万人不约而期,喧呼震动,人们愤怒至极,打破登闻鼓,又杀宦官数人。钦宗见状,遂命复李纲职务。

    事后,朝廷欲治罪于陈东,但遭到正直之臣的反对。四月,赐陈东迪功郎同进士出身,补太学正录,然陈东却不为所动,愤然作《辞诰命书》,踏上了归乡之路。

    是年闰十一月,金军攻陷汴京。二年四月,徽、钦二帝为金北掳,北宋亡。五月初,康王赵构即位,是为高宗。

    初,高宗闻陈东诚直敢谏声名,诏其赴南京(河南商丘南)。八月十四日,陈东应召至,适逢李纲又被罢,陈东怒不可遏,以为李纲为社稷之臣,而进退任事大臣,事关宋室中兴大计,于是月十七日、十九日、廿五日连上三书,力谏李纲不可罢,黄潜善、汪伯彦不可用,并请求高宗御驾亲征,迎还二帝;治诸将不进兵之罪,以鼓舞士气;再请高宗车驾还归汴京,勿幸金陵。疏章言辞直切,而高宗听信奸佞之言,对陈东上书置之不理。由于上书直指黄、汪等人,群屑处心积虑欲置陈东于死地。

    时布衣欧阳澈伏阙上书。黄、汪等见时机已到,以言语激怒高宗,声称若不赶快诛杀陈东,恐又有骚动情事,高宗听罢,将此事交于黄潜善,并命核罪照办。就在陈东最后一次上书后当日,开封府尹以议事为名召陈东,陈东知自己固以言忤朝中权贵,此行必无生还之望,乃索纸墨修家书,处理后事从容镇定,言笑自若。拘前,陈东与官吏谓:我陈东也!畏死即不敢言,既敢上书,又怎肯逃避一死?”遂惨遭杀害,时年四十二岁。陈东死后,由生前好友李猷出资赎尸,丹阳同乡胡中行护柩以还,葬于东郊桐村(大贡村松树山西南隅)。

    绍兴四年(1134年),高宗追赠陈东为朝奉郎、秘阁修撰,赐钱五百缗、祭墓田四十顷。

    著有《少阳集》传世。

    洪兴祖

    洪兴祖(10901155年),字庆善,号练塘,丹阳人。少时精读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,深悟理学之道。宋政和八年(1118年)上舍及第。初为湖州士曹,寻改宣教郎。建炎三年(1129年)春,高宗驻跸扬州,被召试秘书省正字,专掌图书及校勘典籍,后迁太常博士。时金兵已破徐州,洪进言上疏,“乞收人心,纳谋策,安民情,壮国威”,又论“国家再造,一宜以艺祖为法”,宽开贤路,扶危掖倾之心,深为高宗所赏识。

    绍兴四年(1134年),迁驾部郎官。是年春,苏、湖地震,旱魃为虐,百姓流离失所,而朝廷又无力安抚,洪应诏进疏,其言击中朝廷纪纲之失,终为奸相秦桧等人所憎。未几,起知广德军(安徽)。赴任伊始,救荒革弊,率百姓建坡凿塘600余处。自此,旱情顿缓,百姓对其备加称赞。其后,洪擢提江东刑狱,知真州。时真州为宋、金交兵冲要之地,疮痍满目,百业皆废。洪兴祖数次请奏减免民租,招抚难民,并动员百姓垦辟荒地7万余亩,以济灾苦,洪兴祖此举,遭同朝怨属嫉恨。不久,他便徙知饶州。

    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,洪因为已故龙图阁学士程踽《论语解>撰序,不意序言多涉怨望,引起满朝非议。右正言王珉上言诋诬洪,云:故龙图阁学士程踽,本质妄庸,见识凡下,辄取先圣问答之书,肆为臆说。洪兴祖则为文以冠其首,则镂版以广其传,朋比之恶,盖极于此。并恶言中伤洪兴祖云:兴祖天资阴险,趋向不正,倾心附之,结为死党,如不痛惩,恐为乱阶。伏望圣断,将兴祖编置远方,以御魑魅。时,秦桧柄权当国,谏官多出桧门,争相弹劾贤良以竞献媚之能事,朝中有望者,无不屏之远走。对王珉之言,亦竟无一人相责。洪兴祖素与秦桧言事不谐,曾与秦桧论:“乾坤”三封,秦桧言:“阴凝于阳必战。”洪兴祖不畏强权,奋起而斥:“阴终不可胜阳,犹臣终不可胜君;嫌于无阴,恶夫行己者。”秦桧以为嘲己,击案大怒。因此对洪兴祖恨之入骨,千方百计欲置于死地。同年十二月,洪兴祖编管昭州(广西平乐县)。次年八月,洪兴祖忧郁而卒。时年66岁。墓葬丹阳里庄竹塘村,后追赠敷文阁学士。

    洪兴祖著有(朱子语类·杂类》、《楚辞考异》、《楚辞补注》、《论语说》等传世。

     

    张存,字性中,号雪洞先生,丹阳里庄西泊村人。洪武初年乡贡,后任遂安县主簿。不久,弃官归里。

    明初,刘基荐张存入朝做官,张辞谢不就。居于家,授徒讲学,专心研究理学要旨。

    张存80寿辰时,明太祖朱元璋赐匾1块,上书理学名儒,刘基奉旨诣府庆贺。此匾一直挂在导墅东泊村张氏宗祠,以示光宗耀祖。

    《丹阳县志》载,张存作有《玉乳泉》、《练湖亭》诗2首,并著有《雪洞文集》30卷。

    张存死后,墓葬丹阳北门外石羊村,名入乡贤。

    贺王盛

    贺王盛(?1654年),字周兼,号无党,丹阳蒋墅人。明天启元年(1621)中举,崇祯元年(1628年)举进士,历任山东诸城县令、兵部职方主事、大理寺副使、太仆寺丞等职。因上疏指责崇祯任内臣如此其专,而未得内臣之效;遇武臣如此其重,而未得武臣之效皇上求治太速,立法太严。终于事事考核而稽玩如故;日日奏销而丛脞如故,而降官3级,调河南省幕府,后调京任太仆寺右少卿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李自成攻克北京,崇祯自缢于煤山。旋因吴三桂引清兵入关,李自成兵败南撤,贺亦辗转回乡隐居。清军攻占江南后,贺王盛表面上出山人仕,担任清官职,暗中却在进行反清复明活动,成为反清组织的核心人物。

   清顺治十年(1653年),郑成功派定西侯张名振率水师两万直抵长江口,驻军崇明,准备溯江西进,清廷为之震动,江南反清复明运动参加者,以为光复明室指日可待。时贺王盛在丹阳团结部分眷恋亡明之士,力图与明政权取得联系,进行配合以复明室。时明永历政权在贵阳成立,原吏部侍郎雷跃龙为宰相,贺王盛被敕封为兵部侍郎,由此全力投入反清复明活动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正月,因密泄事发,反清组织终遭清廷破获,贺王盛被捕入狱,关押在南京明故宫内。八月被处斩。他在狱中自题《绝命词》-首:悲歌慷慨说天祥,浩气凌虚反帝乡;从此十人离紫荆,相随地下拜高皇。他著有《春秋说约》、《亦政堂诗文集》两书传世。

 

吉梦熊

    吉梦熊(17211794年),字毅杨,号渭崖,丹阳导墅人。居城区东门骆驼桥。家中挂有清乾隆四皇子所书四世同堂的匾额,人们俗称骆驼桥吉氏。

    吉梦熊于清乾隆十七年(1752年)中进士,被点翰林,后出任编修官御史。他敢于直言,不避权贵,曾以弹劾直隶总督而闻名天下。历任鸿胪、光禄、太仆寺卿,擢顺天府府尹,威惠并行,颇有声名。后继任主考官中,革除陋习,整顿考风。他忠于职守,为人正直,学识渊博,于乾隆三十七年任《四库全书》总校阅,乾隆四十九年调入宫中教授诸皇子、皇孙。任内阁侍读学士,仍直上书房、太仆寺卿。年老时,以三品通政使而致仕。

    著有《研经堂文集》3卷、《诗集》13卷行世。